新聞資訊
news在烏茲別克斯坦廣袤的錫爾河平原上,兩項現代化能源工程正悄然改變中亞的能源格局。由中國能建天津電建承建的兩項能源“明星”工程——錫爾河二期160萬千瓦聯合循環電站與尼松50萬千瓦光伏項目,作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生動實踐,不僅為烏茲別克斯坦的能源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更折射出中國—中亞合作機制下“共商共建共享”的時代內涵。
精準回應烏方需求構建上合框架下的綠能矩陣
作為上合組織創始成員國,烏茲別克斯坦是中亞人口第一大國,也是傳統能源依賴型經濟體。長期以來,該國電力供應高度依賴煤炭與天然氣,其中天然氣發電占比超60%,但電網調峰能力不足、可再生能源占比低(約占3%)的問題長期制約著經濟轉型。隨著“2022—2026年國家發展戰略”的推進,烏方能源結構優化與供應保障成為國家發展的核心命題。在此背景下,中國能建天津電建承建項目的落地精準回應了烏方的迫切需求。錫爾河二期項目是中亞最大的聯合循環電站,其采用世界先進J級燃機技術,如同為電站安裝了一顆強大的心臟,使聯合循環效率輕松突破60%大關,預計電站年發電量達120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省天然氣11億立方米,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20萬噸,相當于植樹1.2億棵。在200千米外的尼松光伏項目,依托當地豐富的光照資源,以603.5兆瓦直流側容量、1.2容配比的“超配”設計,展現出光伏發電的獨特魅力。該項目采用575瓦單晶雙面組件與平單軸跟蹤支架,為太陽能捕獲系統安裝敏銳的“眼睛”,使其能夠精準捕捉每一縷陽光。項目首期20萬千瓦已取得ECOD證書并順利進入商業運營,為當地帶來清潔、可持續的能源,助力烏茲別克斯坦加速邁向“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25%”的宏偉目標,為該國綠色轉型插上了翅膀。據了解,該項目為2023年中亞峰會上烏茲別克斯坦總統與中國企業家圓桌會議見簽項目,對推動中烏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動綠色合作發展意義重大。 錫爾河清潔火電與尼松光伏項目相輔相成,共同為烏茲別克斯坦新增超210萬千瓦電力供應,相當于該國總裝機量的15%,極大地緩解了當地電力短缺的壓力。同時,兩大項目創造了2500個建設崗位與120個永久性就業機會,真正實現了“共商共建共享”,成為中烏合作的典范。
拿出“履約硬招”多維度應對工程極限挑戰
在烏茲別克斯坦這片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土地上,天津電建面臨“高溫、高塵、高風險”三重考驗。項目管理團隊憑借“技術創新﹢屬地化運營”雙引擎,拿出一系列“履約硬招”,破解了一個又一個難題,交出了優異答卷。 錫爾河項目處在極端氣候條件地區,夏季地表溫度飆升至40攝氏度以上,冬季氣溫急轉直下降至零下15攝氏度以下。面對“冰火兩重天”的環境,錫爾河項目團隊采用“動態施工日歷”,夏季實行“早晚作業﹢午間休整”模式,巧妙避開高溫時段。針對光伏設備面臨大風考驗的現實,尼松項目采用“天雙”跟蹤系統,其六維方圓主梁抗彎抗扭強度提升30%,近0度大風保護策略可使組件在45米/秒風速下保持穩定,即使在零下20攝氏度至零下60攝氏度的極端溫差下,也能正常運行。 烏茲別克斯坦作為雙重內陸國,物流運輸成為工程建設的一大難題。90%的物資需跨境運輸,漫長的路線和復雜的手續如同重重關卡阻礙項目推進。為解決物資運輸難題,錫爾河項目團隊以“集中清關、效率清關”為原則,以“公路﹢公路順豐快遞”模式和“公路﹢鐵路批量送達”模式,以現場建設保稅區為中心,探索出“落貨﹢清關﹢使用”的運轉流程,將本地的“一車一清”變為“一片一清”,公路運輸與鐵路運輸平均成本相持平,創造了20天內清空新疆口岸5000噸貨物的紀錄。與此同時,項目團隊針對大型設備吊裝,創新采用模塊化拼裝工藝,將余熱鍋爐受熱面分解為28個單元,吊裝效率提升40%,成功克服了設備短缺的困境。 相比物資運輸,團隊面臨更為嚴峻的技術挑戰。錫爾河項目建設需要同時滿足烏茲別克斯坦GOST標準、美國ASME規范、德國DIN工業標準等8類要求,不同標準之間的差異如同復雜的迷宮,稍有不慎就會陷入合規風險。為了破解這一難題,項目技術團隊開發了標準轉換矩陣,將1200余份圖紙轉化為屬地化版本,確保每一個細節都符合標準。同時,建立“三審三查”機制,通過層層把關,將圖紙通過率從65%提升至92%。技術團隊還創新應用“AI﹢人工”雙巡檢模式,通過無人機熱成像監測設備溫度,智能安全帽實時定位人員位置,實現連續500天零安全事故。 推動“美美與共”提升品牌國際化運營水平
“藍巢服務世界,世界分享藍巢”,天津電建通過“技術輸出﹢模式創新”投身當地能源建設,積極塑造有責任、有擔當、有溫度的中國企業品牌形象。 全產業鏈無縫整合銜接,鑄就了“藍巢”卓越的品質。天津電建采用從設計、采購到施工一體化的EPC模式,在錫爾河項目中將三菱M701JAC燃機安裝精度控制在0.1毫米級,創造了同類機組安裝最快紀錄;大力開展屬地化人才培養,有計劃地培訓屬地焊工、電工等技能人才,提升項目用工屬地化率,實現了從“技能輸出”到“能力共建”的轉變;輸出綠色技術標準,將國內綠色施工技術清單與國際標準融合,在錫爾河項目中推廣電動工作平臺替代腳手架,減少鋼材消耗數百噸,余熱鍋爐加裝脫硝裝置,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在50毫克/立方米以下,優于歐盟標準;完善風險防控體系,創新“國別風險地圖”,密切關注和動態分析烏茲別克斯坦稅收政策、外匯管制情況,將許可辦理周期從90天壓縮至45天,還采用“信用證﹢保函”組合融資規避匯率波動風險;尊重當地宗教信仰和文化習俗,促進中方與屬地員工的交流,讓不同文化碰撞出友誼的火花,營造和諧氛圍,推動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