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news茫茫雪域高原,江河奔涌向前,西藏這座“亞洲水塔”蘊藏著清潔能源的磅礴力量,綻放著綠色發展的無限希望。
從雅魯藏布江畔的第一座大型水電站,到世界屋脊上的藍色光伏海洋;從羊八井地熱開發的星火燎原,到“電力天路”飛架千山萬壑……中國能建建設者們在海拔數千米的生命禁區,構建多能互補的綜合能源體系,點亮了萬家燈火,書寫著能源報國的壯美詩行。
水電明珠 光耀高原
蒼翠的雅魯藏布大峽谷間,藏木水電站大壩似一條臥龍橫貫兩岸。主廠房里,發電機組一字排開,將水流動能轉化為源源綠電。截至目前,藏木水電站安全運行超過3900天,累計發電量已突破200億千瓦時。
作為西藏首座大型水電站,藏木水電站實現了西藏電力由10萬千瓦級到50萬千瓦級突破,榮獲“國家優質工程獎”和“電力行業優質工程獎”,為我國高海拔地區大型水電站建設運營積累了寶貴經驗。
這是中國能建發揮能源電力核心業務優勢,深度參與西藏能源開發的一個縮影。
西藏被譽為“亞洲水塔”,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超2億千瓦,技術開發量超過1億千瓦。但在過去,這里的水電開發程度并不高,水能資源利用較少。自黨的十八大以來,藏區電力發展步入了歷史上發展最快、投資最大、成效最明顯的時期。
在藏區三十多年的水電開發中,中國能建建設者們克服高寒缺氧、地質復雜、生態敏感等世界級難題,采用先進工藝,將滔滔江水化為清潔電力,不僅滿足了西藏本地的需求,更通過縱橫交錯的高壓電網,將豐沛水電輸送至中東部地區,助力國家“西電東送”戰略。
——加查水電站2號機組創下西藏裝機最快速度紀錄;
——大古水電站固定式纜機成為當時世界海拔最高的纜機;
——葉巴灘水電站引水發電系統工程成功解鎖混凝土智能溫控、智能建造技術等“科技密碼”;
——拉哇水電站攻克了世界水利水電單洞泄流量最大量級溢洪洞施工難題;
——西藏首座百萬千瓦水電工程蘇洼龍水電站投運3年在枯水期累計向全區送電7.1億千瓦時……
——2025年7月,一項位于海拔3100米河谷的“世紀工程”正式啟動。項目充分依托雅魯藏布江豐富的水能資源,協同開發周邊太陽能、風能,穩步建設水風光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基地,開啟了西藏清潔能源發展新紀元。
六十一甲子,滄海變桑田。
中國能建水電建設者的足跡遍布雅魯藏布江、瀾滄江、金沙江等流域。一座座水電明珠巍然屹立,點亮高原萬家燈火,也推動西藏清潔能源實現跨越式發展。
光熱同輝 綠電新生
在喜馬拉雅山北麓,平均海拔4500米的加娃村山口,日光灑下,一排排光伏板如藍色的海洋,汲取無盡能量。
“項目需架設52基鐵塔,80%的施工現場無路可通,建材運輸只能依靠古老的馬幫和人力肩扛背馱。”中國能建葛洲壩機電公司加娃光儲電站一期送出線路工程項目負責人介紹。2025年3月25日,歷經13個月建設,這座西藏已建最大光儲電站正式實現并網發電,能滿足約6萬個家庭的用電需求。
西藏日照長,太陽能資源豐富,居中國首位、世界第二位。在國家“雙碳”目標的引領下,中國能建積極參與西藏建設,大力推進“光伏+牧業”“光伏+儲能”等融合發展模式,在供應綠色電力的同時,促進了當地就業和生態保護,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光伏板間距經過科學設計,不影響牧草生長,牛羊還能在下面遮陰。”在日光之城拉薩,海拔3600米的德慶鎮邦村,4000畝草場上,堆龍德慶邦村200兆瓦牧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已基本建成,今年9月并網發電。項目采用“光伏+牧業”的創新模式,使土地綜合效益提升30%以上。
光芒點亮蒼穹,熱泉溫暖大地。除了充足的太陽能,西藏地熱資源蘊藏量也居全國首位。羊八井更是聞名遐邇的地熱標志。
“我們剛到項目的時候,現場一片荒蕪,幾頂帳篷就是辦公和居住的地方。現場高寒缺氧,晝夜溫差達30-40攝氏度,生活條件異常艱苦。”已經退休的西南院老黨員周令興回憶說,設計團隊克服高海拔缺氧、地質復雜、無資料數據參考等困難,經過反復研究和試驗,圓滿完成了地熱試驗機組的設計工作。
1977年10月,我國首臺1000千瓦地熱試驗機組在羊八井成功投產發電,開創了西藏地熱資源規模化開發利用的先河。
此后,地熱開發的星火漸成燎原之勢。西南院又成功設計了羊八井地熱電站二期、三期、四期和五期共9臺機組,總裝機容量2.52萬千瓦,成為我國最大的地熱電站。截至目前,羊八井地熱電站已累計發電突破33億千瓦時,為我國地熱開發利用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41年后,在海拔近4700米的拉薩羊易村,同樣由西南院設計的西藏羊易地熱電站正式投運,成為目前世界海拔最高、國內單套機組容量最大的地熱電站。
面對地熱井常年100℃以上高溫所需的特種水泥材料,中國能建葛洲壩石門水泥公司自主研發的“三峽牌”高溫固井水泥,橫跨3000余公里運抵西藏那曲市谷露地熱田,為青藏高原的地熱開發增添了保障。
如今,中國能建以創新實踐讓西藏這座老地熱田煥發新生,科學、環保、高效的開發模式,為西藏地熱資源利用樹立了嶄新標桿。
電力天路 情暖雪域
巍巍鐵塔,鑄就技術巔峰;縷縷銀線,編織光明紐帶。
從“用不上電”到“用上綠電”,從建成西藏首座大型電站到構建現代化綜合能源體系,西藏用電格局的轉變,是中國持續加強能源供給、堅定促進能源轉型的縮影。
藏中電力聯網工程,海拔超過5000米,被稱作“云端上的電力天路”。
中國能建下屬西南院牽頭完成該工程可研階段工作,為工程提供及時有效的技術、質量、投資咨詢服務,先進的設計理念和強大的技術支持,創造了諸多中國第一、世界之最。西北院、湖南院、安徽院、廣東院、陜西院承擔了6座500千伏新建變電站中4座站的設計任務,9個500千伏線路設計標包中6個標包的設計工作。葛洲壩電力公司承建了芒康-左貢500千伏線路工程,洛斯達公司承擔了藏中聯網工程的通信保障工作。
項目開工時,在海拔4200米的318國道川藏線旁,葛洲壩電力公司藏中聯網項目部建的黨員服務站格外引人注目。站外黨旗飄揚,站內茶水、充電設備和供氧設備一應俱全。
項目部附近邦達鎮人手較少,醫療條件有限。“服務站成立以來,為500多名藏漢群眾提供公益服務。”時任藏中聯網項目部黨員先鋒突擊隊隊長徐國回憶說,一次克色村藏民扎西突然發燒,來到服務站求助。服務站請來項目部醫務人員為他救治,第二天病情就明顯好轉。病愈后,扎西特意帶著家人來服務站表示感謝。這一善舉很快在當地傳開,藏民們經常邀請黨員去家里做客,經過服務站的時候,也會真誠地對黨員們說,“扎西德勒!”
當電流穿越雪域山河,中國能建樹立的豐碑工程,也成為民族團結的紐帶,串聯起藏漢同胞心手相連的情誼,在酥油茶香與扎西德勒的祝福聲中生生不息。
2011年12月,第一條電力天路——青藏聯網工程建成投運,結束了西藏電網長期孤網運行的歷史,通過青海電網首次實現與全國大電網互聯互通。
2014年11月,川藏聯網工程建成投運,意味著昌都孤網運行成為歷史;
2018年11月,藏中聯網工程正式投運,青藏聯網工程和川藏聯網工程互聯,西藏正式邁入500千伏超高壓大電網時代;
2020年12月,阿里聯網工程建成投運,標志著全國陸路地區最后一個地級行政區域正式接入國家大電網,西藏由此邁入主電網覆蓋全區7地市、74縣(區)的統一電網時代。
今天的西藏,電網縱橫,光明普照。數據顯示,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55%以上,清潔能源發電量占比達99%以上,基本實現全清潔電力供應,成為全國清潔能源發電量占比最高的地區。
六十年團結奮進,一甲子春華秋實。西藏自治區的發展征程與中國能建的能源報國之路緊密交織。中國能建以央企的擔當與實力,將先進的能源技術、綠色的發展理念深深植入雪域高原的肌理,為西藏的繁榮穩定、長治久安注入了強勁的綠色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