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news“急活、難干的活,交給他,我們放心!”
“跟著他干活,安心、舒心!”
中國能建建筑集團工程項目部和班組同事們,說到中國能建勞模、公司至精工匠、起重高級技師聶德群,無不豎起大拇指,對他贊不絕口。
“干好活是我的義務,帶好人是我的職責”面對夸贊,48歲的聶德群說,這都是分內事,算不上什么。
他奮戰在施工一線30多年,憑借過硬的起重技術,先后解決40多項施工難題;每當工程遇到急難重任務,他沖在前,彰顯黨員示范引領作用;為加快青工成長步伐,他探索導師帶徒新方法,先后帶出30多個青工均已成為技術骨干。
點滴見匠心降本保工期
1994年夏天,聶德群進起重班組學徒,歷經10年的勤學苦練,成為起重專業技術骨干。2005年公司田集項目“推主變”他“一戰成名”。當時因場地所限,主變卸車區域距安裝位置300多米,還需轉3個近90度的彎。租用平板拖車倒運租賃費高不說,轉彎角度太大,風險高。他作為作業負責人經過測量與計算,模擬演示,決定采用人工推移的辦法就位,編制的作業方案,經多部門審核通過。連日奮戰后,主變安全就位,比原定時間提前了一周,成本降低了近一半。這一戰,他找到自信,鉆研技能的勁頭更足了。
從這以后,他先后參建公司烏蘇、喀什、準東、南雄、廬江、潘集和蒲圻等項目,憑借過硬的技術,想方設法降低生產成本。
聶德群在廬江項目期間,因絮凝池填料作業進度緩慢,直接影響到工程節點的推進。這項作業不屬于機械化專業,但他接到支援的通知后,立即趕到作業面,著手準備,制定最佳作業方案。由于方案精準,作業進度倍增,他和6名職工,一周就完成了填料作業,質量驗收一次合格,確保化水準時制水,工程節點得以順利推進。
2022年7月,他在潘集項目作定子吊裝準備工作時,接到通知,大批設備將運抵施工現場。卸車與吊定子的專用工具組裝要同時進行,都是火燒眉毛的急活,而當時起重工只有10個人。為降低成本,他沒有申請調人調機械支援,而是在細化作業方案上下功夫。安排3個小組同時作業,分工不分家,穿插著配合互相支援。時值持續高溫,他卸車跑前忙后,布置吊裝機位爬高上低,被汗水浸透的工作服泛起“鹽霜”。工間休息,給各作業小組送綠豆湯。他用實際行動把大家的心攏在一起,擰成一股繩,確保了設備及時卸車及定子如期就位,比同臺競技的兄弟單位效率快了一倍,用速度和質量彰顯了“鐵軍”風采,也贏得監理、業主對公司的贊譽。
引領促提升傳承和創新
喀什項目已竣工多年,而起重班協議工小張“跳槽”3天重返班組的事,至今還被同事們津津樂道。
當時分包隊許予高薪將小張“挖”走時,班組有不少人擔心,小張是作業檔長,作業檔的協議工會陸續跟過去。大家正準備去找作業科長聶德群商量時,他領著小張來到班組,告訴大家,小張回來了,繼續擔任檔長。
小張說,在那邊干了3天心里總覺得不安全,心里沒底。在這邊無論是大活,還是常規作業,每次作業前,聶德群都會主持交底,從危險源點,防范措施,到工器具準備及作業步驟,仔細講解,按照他的作業方法,安全有保障。為了這份安心和踏實,小張重新回到了班組。
起重作業危險性比較高,為了作業萬無一失,聶德群的做法是,無論是大活,還是小活,都要慎重再慎重。每一個作業方案,都是經過多次現場查看,吊車站位,工器具選擇,反復推敲,尋找最安全、最快捷和最經濟劃算的作業流程。人員分工,作業檔劃分也是經過深思熟慮。每個人的技能、特長他都一清二楚,做到人盡其才、人盡其用、各盡所能。作業方案精準,用人得當,安全有了保障,工作效率也隨之提高。
“跟著他干活,再苦再累,心里都舒服”幾個青工說,他們和聶德群共事好幾個年頭了,歷經烏蘇、喀什、準東、南雄和廬江等項目。寒冬臘月,零下38度,扛道木搭“井架”卸汽包,襯衣襯褲汗濕透,沒人叫苦。盛夏酷暑,冒著38攝氏度的高溫,5天完成100噸塔吊安裝,從早到晚,衣服沒干過,沒人喊累。因為聶德群臟活、重活沖在前,扛著道木一路小跑;掄起24磅大錘呼呼作響,塔吊安裝中最難“打”的銷軸,他打的最多。
跟著他能學到技術,是青工覺得“舒心”的另一個原因。聶德群傳授技能分為三步,第一步是讓其愛上起重崗位。通過點滴小事情,讓學員對起重感興趣,再指導他完成作業,找到自信。看“火候”讓其獨立作業,有種成就感。第二步是“壓擔子”。在學員能獨立完成常規作業時,交給些復雜系數稍高的作業任務,“逼”著去學技術。第三步是“拔高”。在作業前,讓他們策劃作業方案,再點評,目的是鍛煉他們組織、協調方面的綜合能力。三十年的刻苦鉆研和實踐總結,讓他更懂得年輕人對于知識的渴望與追求,他毫無保留地把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手把手教給他們,耐心細致地進行“傳、幫、帶”。
以初心踐匠心此心安處即是家
常年四處奔波,聶德群和家人相聚的時間很少。妻子和女兒知道他工作忙碌,雖然經常打電話叮囑他照顧好身體,但從來不問他什么時候回家。今年6月初,他在施工現場接到調往公司上饒項目擔任專業科長的通知。同事們讓他放下手里的活,回家和家人說一聲。他卻執意干好活再說。作業結束已華燈初上,他沒有回不到半小時車程的家,而是安排下一步的工作及安全交底。隨后,他連夜收拾行囊,第二天一早便啟程。在火車上,他才打電話告訴家人。這么多年來,家人早已習慣,沒有半句怨言,而是默默支持。
抵達上饒項目,他放下背包,便進入施工現場著手策劃機械安裝。項目安裝高峰階段,起重機械需求量劇增,為提高吊車利用率,他周密部署,將吊車作業精確到“10分鐘以內”,吊車卸完進場物質或設備,立即去配合龍門吊、塔吊的安裝,從而避免“窩工”現象。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聶德群以強烈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刻苦鉆研,授人傳技,始終堅定地踐行著匠人的責任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