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news 從手繪地圖到多元技術融合,從山海間艱難徒步到“華龍一號”落地實施,有一支隊伍,在東海之畔默默編織浙江的核電圖景。從山海之間的首次踏勘到沿海核電集群的崛起,他們以系統思維謀布局,以技術創新破難題,以堅守擔當促落地。
他們,是中國能建浙江院一代又一代的電力設計人,以遠見、堅守與實力,為托起中國能源“核”心脊梁奉獻著智慧力量。四十余年來,浙江院深度參與浙江省核電事業從規劃到落地的全過程,在我國核電蓬勃發展歷程中留下了濃厚的浙江院印記。
作為中國核電起步的地方,目前,浙江省已有4個在運在建核電基地,核準在運在建機組17臺,裝機1648萬千瓦,占全國的16.42%。其中,在運機組11臺、裝機916萬千瓦,居全國第三,核準在建機組6臺、裝機732萬千瓦,與福建并列全國第二。
秦山核電站
踏浪先行!徒步丈量間謀劃核電布局
上世紀八十年代,伴隨浙江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電力需求持續攀升。也正是在那個技術條件有限、交通不便的年代,浙江院電力設計隊伍,通過“圖上選點+實地踏勘”的方法,系統搜集整理了浙江沿海的地形、地質、水文、氣象等關鍵數據,一點點摸清各區域核心參數。這一切,不僅支撐了火電項目建設,也為后續核電項目選址儲備了大量的一手資料。
2004年浙西內陸核電規劃選址啟動后,浙江院核電團隊足跡遍布衢州、麗水、金華、杭州等地,共篩選出17個潛在廠址,于2005年12月完成了《浙西核電項目規劃選址報告》,推薦3個優選廠址進入深入論證階段。
2005年浙江沿海核電規劃選址啟動后,浙江院核電團隊對嘉興、舟山、寧波、臺州、溫州等地進行了全面普選,編制完成了《浙江沿海核電廠址普選報告》,共篩選出15個潛在廠址,推薦了象山金七門、蒼南三澳等重點廠址開展后續的深化論證工作。
與此同時,秦山擴建、三門等核電項目尚在醞釀階段,浙江院前瞻性介入電網接入與送出工程的關鍵研究。通過精準分析,在電網公司的指導支持下,浙江院提出了創新、高效的輸電方案,多項成果成為浙江后續沿海核電送出工程的重要技術參考。
回頭來看,那段“一手火電勘測、一手核電準備”的歲月,更像是一場無聲而關鍵的能源筑基工程——它不只是技術的儲備,更是一代電力設計人面向未來的遠見和堅持。
從內陸到海島,核電選址“地圖”這樣繪成
受浙江省發改委、能源局委托,自2004年起,中國能建浙江院開始做一件大事——他們深入浙西內陸,跑遍浙江沿海,踏勘東海海島,在全省范圍內展開多輪核電廠址的系統選址工作。三門、金七門、三澳……可以說,浙江未來核電的“地圖”,就是從那時起,被一筆一畫精心繪制出來。
2010年至2011年,《浙江沿海及海島綜合開發戰略研究》項目全面啟動,數十位院士參加。其中的能源與電力發展課題組,浙江院是主要參加單位之一,負責《核電開發規劃和前景研究》等報告的編制工作,提出了“沿海為主、海島補充”的布局思路,為浙江核電發展提供了系統性規劃支撐。
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后,浙江院起草了《日本福島核事故及對浙江核電發展再研究》報告,并嚴格按照國家要求,對內陸和沿海核電廠址進行全面復核,進一步優化儲備廠址清單。同時再次啟動海島核電選址工作,對寧波、臺州、舟山、溫州等地的海島進行了全面踏勘,并針對海島廠址的特點,對電力送出、核應急等開展專展專題研究,共選出11個可能的海島廠址。2014年10月,《浙江省海島核電開發研究專題》通過國家能源局組織的評審,推薦4個海島核電優選廠址開展深入論證。
堅守!前期工作背后的硬“核”力量
核電建設,前期工作是關鍵,而前期工作的推進,離不開高效的協作機制。浙江院與核電專業設計院組成聯合體,整合技術與資源,承擔了包括三澳、金七門、浙西、海島核電等在內的多項重大核電工程的初可研、可研工作。
蒼南三澳核電項目,依托浙江院前期工作成果,僅用三個月就完成初可研工作,并于2009年9月通過電力規劃設計總院評審。2010年開始可研工作,受福島核事故影響,工作一度擱置。經過反復論證,技術路線幾度變更,最終于2020年9月獲核準。
金七門核電項目,同樣一波三折,堅守十余載終獲曙光。該項目于2009年下半年聯合開展初可研工作,受福島核事故影響,工作一度擱置,2014年開始可研工作,最終于2023年12月獲核準。
在這漫長的前期工作中,浙江院除承擔常規島、巖土勘察、地形測繪、電力系統、取排水方案等工作外,還承擔了水文觀測、環境資料調查、氣象觀測等數十項專題工作。特別是電力規劃、取排水方案等關鍵專題研究,充分發揮屬地優勢,不斷優化方案。比如,在金七門核電項目中首次采用了暗涵取水方案;在電網公司指導支持下,緊密結合電網規劃,提出一期500千伏、二期和三期特高壓送出的分步實施系統方案。
金七門核電站效果圖
核電項目的前期工作歷盡波折,正如某核電總體院同事所言:“我們的項目十幾年來反復論證,因為方案變化、福島事故、專家質疑,主管換了五任,但浙江院的團隊從未放棄,始終堅守?!闭沁@份不離場的堅守,讓三澳、金七門等核電項目從藍圖走向開工,也讓浙江院的專業精神,深深鐫刻進浙江核電發展進程。
全鏈實力,護航項目落地開建
在核電項目前期工作扎實前行的同時,浙江院始終沒有停止自我超越的腳步,團隊持續強化核心設計能力,積極布局AP1000、“華龍一號”等常規島模擬設計,為下一個重大項目的承接夯實技術基礎。
2020年12月,浙江院承擔常規島及BOP設計工作的三澳核電廠一期工程正式開工,那一刻,不僅是一個項目的開始,更是浙江院團隊數年心血從圖紙走向現實的生動見證。項目執行中,團隊嚴格遵循核電設計標準,確立“標準化、精細化”原則,系統構建起覆蓋工作流程、設計深度與質量管理的制度體系。
浙江院在嚴格執行核電站設計標準及相關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將火電設計中優化經驗應用到核電項目,實現跨領域技術的融會貫通。設計過程中始終緊貼需求,加強開口項管理,不斷提升現場技術服務的響應速度與支持力度,為核電項目的高效推進提供了堅實后盾。
2024年,浙江院再啟新程,相繼簽署簽訂三澳核電二期常規島及BOP設計合同、金七門核電一期BOP分包合同,持續彰顯其在核電建設領域的深厚實力與重要地位。從最初的規劃選址到施工圖設計,從AP1000到“華龍一號”,浙江院已逐步構建起覆蓋核電工程全流程的設計能力,真正實現了從宏觀規劃到微觀實施的全鏈條技術布局——它不僅僅是一家設計院,更已成為中國核電設計領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布局未來,拓展核電業務邊界
不止步于現有成績,浙江院的核電新征程仍在延續。在扎實推進現有核電項目的同時,浙江院積極謀劃長遠發展,持續推進后續廠址儲備與納規工作。按照新形勢下核電選址規范,結合產業融合發展要求,對現有廠址開展復核選址,推動相關廠址納入下一輪國家核電中長期規劃,為浙江核電長遠發展儲備資源。
深化產業耦合,不斷拓展核電業務邊界,豐富核能應用場景。加強技術融合,加強海島核電送出、核電與新能源協同送出等關鍵技術研究,積極開展特高壓技術在核電項目中的應用研究,在三澳核電二期項目中推進國內首個核電特高壓接入方案。
山海為證,四十載耕耘見初心。未來,隨著浙江省一批核電項目的加快推進,浙江院將繼續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為浙江核電高質量發展、為“雙碳”目標實現貢獻更多力量,讓核能之光照亮綠色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