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news9月15日,國能常州2×100萬千瓦機組擴建項目(簡稱“常州電廠”)4號機組順利通過168小時試運行,標志著該擴建工程2臺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全部投入商業運行。
七百多個日夜的接續奮戰,中國能建江蘇電建一公司建設者以前瞻策劃、先進理念和可靠技術為支撐,為打造高效靈活低碳智能發電技術項目貢獻智慧與力量,更以創新實踐為長三角清潔電力發展注入新動能。
謀篇:系統筑基
“5、4、3、2、1!”集控室內爆發出熱烈的掌聲與歡呼聲,當4號機組順利通過168小時試運行的那一刻,大家激動地在一起握手、擁抱。千言萬語,化作榮耀和力量,與滔滔江水共激蕩。
常州電廠工程以打造清潔高效大機組為核心,致力于實現火電項目與生態環境和諧共生,通過加快轉型的生動嘗試,為中國電力能源發展的恢宏畫卷再添一抹亮色。“雖然過程艱難坎坷,但結果圓滿,一切值得!”項目經理魏曉東觸景生情。
優秀的起點,是對自身的高定位、高要求。在建設初期,項目部就瞄定打造精品示范工程這一目標,明確“系統謀劃、重點突出、科學有效、分級組織”原則,在項目策劃階段率先編制完成《國能常州項目部工程管理科項目管理方案》,為工程繪制了一張精準的“施工導航圖”。
“開好局、謀好篇,贏在策劃,細在部署,重在執行。”魏曉東介紹道,項目團隊細致勾勒工程科管理機構網絡圖,從專業職能崗位配置到崗位人員定編,從責任清單細化到執行流程規范,每一項都落到實處。
清晰的分工讓每個崗位都能精準發力,而諸項項目管理理念的落地,更讓建設“如臂使指,如繩契券”。
“我們以深化項目管理‘十化’為契機,全面推進項目管理‘334’體系執行,系統打通阻礙項目管理的堵點、難點、痛點。”項目副總工程師兼工程科科長李棟介紹,在建設過程中,項目團隊固“三基”、嚴“三全”、強“四化”,以資源計劃與進度計劃的匹配協同為軸線,不斷提升履約的飽和度、到位度、成效度,為攻堅戰細化管理顆粒度,保證階段性施工資源合理分布和統籌利用,推進施工計劃質效提升。
走進項目現場,系統策劃、精益管理的痕跡隨處可見。清水混凝土框架高高聳立,電纜橋架、煙塔施工、盤柜接線、儀表取樣管、受熱面焊接等工匠樣板圖片呈現眼前,施工方法、質量要求一目了然,“樣板引路”讓“精品標準”可視化,為工程高質量建設立定標桿、筑牢根基。
組合場上,四周邊坡綠草覆蓋,不僅養眼,更可防止水土流失;噴砂防腐車間標準化設置,大大抑制了揚塵污染;一體化污水處理裝置處理生活污水,做到最大程度回收利用;廢舊模板也被二次開發,制作后擋腳板和成品保護蓋板等,即美觀又節約了材料。此外,戶外箱變采用太陽能照明,生活區熱水采用老廠蒸汽閉式循環加熱……各種“小心機”無處不在,如無數毛細血管里涌動的綠能,為降消減排不倦奔走。
創新:管理提升
“功率1009兆瓦,煙塵濃度0.7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6.4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18.6毫克/立方米……”集控室大屏幕上數字閃動,和所有在場者一起見證了一個個新的突破——機組技術經濟指標均優于設計值!
新突破來自于創新思維和全新實踐。項目建設初期,魏曉東也曾被各種“問號”所困擾。“這塊是建筑專業負責,找我有什么用?”“這是工程科的事,我們怎么管?”一邊是專業交叉死角和執行盲區,另一邊是管理穿透不力。
“這是火電項目管理的普遍性問題,在公司的支持下,我們決定做一次全新的嘗試——在全項目推行扁平化管理。”魏曉東語氣堅定。一場旨在打破專業壁壘、提升管理效能的常州新實踐就此拉開帷幕。
首先,重新定義各專業的管理職責,延展邊界,掃除盲區。動力專業負責焊接技術管理與焊條庫裝備標準化建設、規范化管理,同時負責安裝專業施工腳手架搭設及管理;建筑專業負責重要基礎二次灌漿歸口管理工作同時兼顧項目臨建實施歸口管理工作;工程科負責智慧工地的管理和責任單位的落實……專業分工得到進一步細化,通過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拉網式交差,徹底解決過往管理過程中職責不清、推諉扯皮等疑難雜癥。
第二步是充分激活各層級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實現專業管理能力與跨領域協同。“遇到里程碑節點或主線施工關鍵期,完全打破專業界線,成立專班、召開專題會、定專項計劃,實現果斷決策、迅速應對。”李棟說。正是這種分工明確、協同順暢的扁平化管理模式,使得多專業交叉作業的復雜場景下,各項工作高效有序推進,重大節點目標均如期實現。
創新不僅體現在管理機制的變革,更深度融入工藝優化的實踐中。項目部始終將“創新”視為提升工程質量和施工效率的“金鑰匙”,系統策劃并實施了21項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應用活動,涵蓋綠色施工與潔凈化安裝等多個領域,為實現高效、節能、環保的工程建設提供了點多面廣的堅實支撐。
“提高電力變壓器安裝潔凈化率”專項活動,通過技術創新提升設備運行工況,有效達成節能降耗目標。智慧焊接管控系統建立人機交互與焊工身份關聯機制,從源頭杜絕超工藝焊接,確保焊接工藝質量;全自動埋弧焊焊接設備應用于管道加工預制,大幅提升焊接效率與工藝一致性。汽機彈簧隔振器既阻止了汽輪發電機組振動的傳播,也可隔斷突發地震波的傳遞……
工藝創新與組織改革雙輪驅動,在多專業交叉作業的復雜情況下,項目管理與施工中的疑點難點迎刃而解,實現各項工作高效、有序推進,展現出卓越的項目執行力和創新管理水平。
攻堅:黨建聚力
走進項目部黨建活動室,鮮紅的黨旗和入黨誓詞映入眼簾,另一側“黨員先鋒”墻也同樣亮眼。“一流的履約來自一流的隊伍,一流的隊伍出自一流的黨建。黨建硬不硬決定了隊伍行不行。”項目黨支部書記劉健說道。
在工程建設中,項目黨支部著力打造戰斗堡壘,通過組建黨員先鋒隊、黨員示范崗等,引導黨員干部在項目建設中亮身份、作表率,帶頭攻堅克難。
2024年11月,項目建設一度面臨突如其來的挑戰。原計劃3號機組應先于4號機組受電,但因4號機母線接通需對3號機停電,為加快整體進度,業主要求4號機組與3號機組同步受電,以最大限度節約工期。這一變動頓時成為壓在大家心頭的一塊巨石。
“工期大幅壓縮、業主設備供貨滯后,同時主廠房封閉和A排外安裝受到連鎖影響,時間太緊張了!資源缺口太大了! ”時任電控專業主任、黨員周志祥回憶道。
急難險重看黨員。項目部第一時間成立以黨員為骨干的專項攻堅組,整合電控、建筑、動力等多專業力量,開展高效協同作業,打響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節點攻堅戰。
攻堅組一邊深入研究圖紙、精準研判、規劃工程步驟,一邊憑借以往經驗統籌人力、設備和材料,迅速投入施工。A排外及汽機房內黨旗飄揚、黨徽閃亮,建筑專業負責屋架吊裝與彩板封閉,動力專業承擔凝汽器不銹鋼管穿裝,電控專業同步推進母線安裝……多專業密切配合、無縫銜接,真正實現了“零等待”施工。
黨員骨干帶頭拼搏、全體成員晝夜奮戰,最終,4號機組如期實現與3號機組同步受電,不僅圓滿響應了業主需求,更突破關鍵節點,為后續調試與并網發電徹底打通“經脈”。
如今,站在長江岸邊望去,夜幕降臨,萬家燈火次序亮起。
項目投產將成為常州市經濟能源保障的重大項目,對于滿足江蘇省用電需求、持續保障供電,提高電網運行的經濟性、可靠性和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